急诊科党、团支部丰富科室医护业余生活
当现代文明逐渐取代传统农耕文明,您是否还记得犁耧耙耱、尖杈风车、磨扇碾盘、纺车织机等从种到收、从吃到穿、从用到行,曾经“叱咤”农耕生活的“老物件”?为了解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感受中国农耕文明的世事变迁,12月11日,交大二附院急诊科党支部与团支部共20余人,在急诊科党支部书记裴红红的带领下,去高陵场畔开展“观中国农耕文明,体验劳动人民辛苦”的教育主题活动。
高陵场畔—华夏农耕文化博物馆,坐落于高陵区通远镇仁村,走进正门,穿过后稷雕像,顺着两侧书状农耕文化墙直行,此馆收集了包括水利、加工、粮食储存、日常生活、运输等方面的东西,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劳作顺序,将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中华民族农耕文化通过实景、实物、史料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有趣地把略显繁琐的农事活动和生活场景画卷式徐徐展开,使先民们发挥才智、因地制宜、适应自然、智慧劳作、勇于创造的伟大精神在此淋漓尽显。医护们不仅仔细参观了所有展出用品,还体验了当时的农耕用具,如纺线线、搓玉米、筛稻壳等,深切体会到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勤劳。
“时光不能逆转,但记忆却能再现。”谈到当初为什么花重金、跑遍陕西及周边省、市、乡村收集农耕物品,最终建起这座华夏农耕文化博物馆,其“缔造者”闫国新坦言,在有的人眼里,这些“老物件”也许都是过时的破烂货,但在他这个地地道道农村娃眼里,却比珠宝还珍贵,“它们见证着华夏农耕文化历史的兴衰变迁,将它们活生生、全景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要再现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留住农耕之根,华夏之魂”,通过此次在高陵场畔的参观,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人民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作为一名平凡的医护人员,也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