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保支部召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日活动
按照学校党委12月份“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党日专题学习安排,干保支部12月12日召开支部大会,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日活动。
王宝太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学习了《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开放40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与深刻启示》专题纪念文章,文章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党建理论创新硕果累累、成效卓著。这些理论成果中蕴涵着对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蕴涵着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蕴涵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开辟了党建理论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随后李玺、王志东、王倩、冯建军、王晓辉等同志积极踊跃发言结合自身体会畅谈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的大家和个人的小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一致认为改革开放对当今中国意义非凡,正如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王宝太支部书记汇报了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爱国 奋斗 建功 立业”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班的心得体会。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苦战10年,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地凿出了名扬四海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林县县委一班人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去民愁的正确抉择,是依靠群众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建国初期的林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甚至要跑二十多里地去取水。因为取水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伤人亡命事件。1954年,年仅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一班人通过分析县情,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于是提出“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历时10年最终修成红旗渠。正是林县县委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才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当年,杨贵书记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提出修建红旗渠的惊天构想,此工程史无前例,战线长、障碍多、施工难、风险大,一旦功败垂成、必将身败名裂,大家都建议他三思而行。“大家放心,出了问题我一人负责”杨贵在会上坚决表态,敢想、敢干、敢担当,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情怀。20世纪60年代,能吃上水、用上水就是林县人民的最大梦想,水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以杨贵同志为书记的林县县委想人民之所想,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作出了修建红旗渠的重大决策。数十万干部群众矢志不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年如一日,用甚为简陋的工具,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半个世纪过去,红旗渠并没有被历史的荒草所淹没,而是仍像一位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默默滋润和濡养着林州大地。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而是成为一个标志,一种图腾。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造福了林县人民,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干部病房各个学科的发展有机遇更有挑战,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在学科建设中做到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以自身强带动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作风。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与西迁精神有机结合,为医院及科室的发展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