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篾匠吃上“手艺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一手篾匠活儿,今年68岁的刘瑞银也吃上了“手艺饭”。
过去,刘瑞银一家人居住在平利县洛河镇水坪村四组,山大沟深,交通落后,一家人靠着种庄稼过生活,农闲时候,有篾匠手艺的刘瑞银编背篓、提篮挣点零花钱。老刘患上高血压、冠心病后,渐渐干不了农活,本就紧巴巴的日子开始走下坡路。
精准扶贫开始后,老刘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他家的致贫原因,工作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依托交大二附院驻村干部和二附院心血管病院党支部对老刘家进行结对帮扶。数年来,二附院通过慢病签约、健康义诊、送药上门等方式,帮助刘瑞银的病情稳定下来。2016年,一家人还搬进了村里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新房。
在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老刘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但工作队的同志发现了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搬到安置点后,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建上了茶园,种上了魔芋,老刘成了“股东”,拿上了稳定的红利。越发清闲的他“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喝酒。身上总是带着酒气,有时还醉意浓浓,一副沉浸在安逸生活里乐不思蜀的派头。
“天天喝酒可不是个事儿,必须想办法让他充实起来”,二附院驻村第一书记刘世杰思考着,“扶贫先扶志,咱得帮助他树立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
刘世杰和同事们加大了入户走访的频次,和刘瑞银拉拉家常,讲讲政策,说说县镇和村里自强标兵勤劳致富的事迹......“刘叔,都说你篾匠手艺好,现在咋没见你编呢?”在刘世杰和同事赵永林的建议和鼓励下,刘瑞银又干起了篾匠活。可是第一批产品—3个大提篮却无人问津,这让刘瑞银没了劲头,他以身体不好等原因打起了退堂鼓。
“老刘编的提篮适合干农活,太‘蛮’了,村里没啥销路”,村干部的话提醒了大家。刘世杰决心转变思路,他一边继续鼓励刘瑞银编制实用美观的小竹篮,一边积极联系销路。当拿到第一批8个竹篮卖出的320元时,刘瑞银开心地说:“我要把这手艺好好搞下去!”
在二附院专家教授到村开展义诊活动之际,刘世杰专程把大伙儿带到刘瑞银家,并介绍了纯手工竹制品。精美的竹篮让大家眼前一亮,老刘家里的“库存”销售一空。大家还建议以后把老刘的竹制品拿到医院售卖,一定会有很好的销路。刘瑞银的信心更足了。2020年4月,在交大二附院开办的“水坪村农产品展销会”上,老刘的竹篮第一次走进大城市西安并再次被抢购一空。
不仅如此,刘世杰和赵永林还当起了义务“推销员”,在他们的介绍下,洛河镇双垭村的茶商订购了16个精美实用的采茶竹篓,村里电商合作社也找到刘瑞银,下了竹簸箕的订单。“从去年到现在,光是做篾匠,都挣了近6000块呢”,刘瑞银高兴地说道。
销路紧俏了,刘瑞银编的竹筐种类也越加丰富,果篮、笊篱、筲箕、竹凳、竹椅等。前几天,他还专程到镇上定制了几把以前没有的工具。“党的政策好,让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要靠自己的手艺挣点钱,争取不给政府添负担!”
上一篇: 试验田的“魔”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