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院同一天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及新技术
12月2日,心血管病院同日分别为三位患者实施不同的三项高难度手术及新技术,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开启心律失常无导线起搏治疗的新时代
68岁的蔡女士患有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时快时慢,快时高达200次/分,最慢心率仅为30余次/分,患者慕名来到交大二附院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门诊处。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经过术前缜密诊疗方案分析,并同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鉴于该患者身体基础好,注重生活质量,平时心跳也不慢,不需要起搏器持续起搏,最终选择了一款目前最新且全球最小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 心脏起搏器进行植入。
12月2日上午,心血管病院郑强荪院长带领万招飞副研究员、李永勤主任医师、曹春晖副护士长及介入电生理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在进行局部麻醉后,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递送系统送入到心腔内部并固定在心室间隔,蔡女士在起搏器植入中全程保持清醒状态,她可以与医生随时进行沟通。手术团队紧密配合、精心操作,成功为患者植入了Micra无导线起搏器。
“完全感觉不到自己装了起搏器,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患者蔡女士禁不住感慨道。蔡女士术后6小时下床活动,各项指标良好。
和传统起搏器不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有着诸多优势。在术中无需囊袋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胸部无伤疤、无切口。Micra体积减小了93%,仅有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g,患者在植入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Micra还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预估寿命超过12年,同时兼容3.0T核磁共振扫描,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无导线起搏器手术过程时间短,植入成功率高,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微创手术的方式也避免了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给患者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
ECMO保护下行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
70多岁的安先生因突发胸痛1天来我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心梗。邓捷主任医师接诊后为该患者行造影检查,冠脉可见明显钙化影,左主干弥漫性狭窄伴钙化;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回旋支全程弥漫性狭窄伴钙化,远段次全闭塞;右冠脉自近段次全闭塞。为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随时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数不容乐观,心衰症状显著,处于病危状态。邓捷主任医师通过对疾病的详细了解,综合判断,决定为其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手术由邓捷主任医师、倪雅娟主治医师、卢紫薇医师开展,心血管外科裴斐主任医师、常丽医师协助。首先对患者建立ECMO辅助,同时邓捷主任团队对患者紧急对患者病变处植入支架,开通了冠脉血流,患者心功能不全较重,在ECMO的心肺功能支持下,将情况已濒临危急的安先生挽救了回来。
ECMO是能够提供短时期心肺辅助,使心肺恢复功能的辅助装置,临床上多用于肺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的支持,对治疗和护理团队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多学科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一起精密合作。
ECMO保护下行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体现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的综合诊疗技术优势。
开展心肌负荷超声+心肌声学显影新技术
同日,在心血管病院李丽君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在薛嘉虹副主任医师和林琳博士、超声科韩东刚副主任医师及CCU护士们配合下,为一位患者进行了院内首次腺苷负荷超声+心肌声学显影检查。
心肌声学造影(MCE)是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床的微泡在特殊的造影成像技术作用下,造影剂与超声波相互作用,使心肌组织回声增强,获得清晰左室或心肌组织影像的从而对缺血性心脏病进行诊断。微气泡比红细胞直径小,可自由通过心肌的毛细血管并均匀分布于心肌,反应心肌微循环的灌注状态。该项检查可以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强度和范围,同时结合负荷超声心动图可判断心肌储备功能,鉴别存活与死亡心肌,顿抑与冬眠心肌。
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心肌声学造影与心肌造影负荷超声心动图逐渐运用于临床,为冠心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评估提供了一种无创、经济、有效的新方法。
心血管病院开展的多项高难度手术及新技术使患者获得更及时、更全面、更优化的救治。从“心”出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 齐聚新建儿童医院大楼 为儿科发展把脉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