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二院 > 正文

新闻中心

媒体二院

华商报:“让乳腺癌患者更有尊严地活下去”——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病院张淑群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2021年8月19日,华商报T3版刊登我院肿瘤病院张淑群专访报道,题为:《“让乳腺癌患者更有尊严地活下去”——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病院张淑群

11.jpg

上班看门诊、做手术,下班随时接听患者电话、回患者微信,27年来,张淑群每天的24小时就是这样度过的。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病院(西北医院)常务副院长、肿瘤外科主任张淑群,为患者着想的她,会因为患者一声“女儿”落泪;强势管理团队的她,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追求完美的她,让更多患者有尊严地活下去!



她把电话和微信留给患者 24小时有问必答


出生于航天世家的张淑群是姐妹三人中唯一没有成为航天二代的孩子,但是父亲身上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却深深烙在她的血液中。“所谓大国工匠精神,就是将事情做得专业、精细、完美。这是我从父亲身上学来的内容。”张淑群说。

1994年,张淑群以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前身)第三名的成绩留校就职,成为交大二附院内科团队的一员。上班第一天,还没等她去内科报到,就因为外科缺人被调走了,从此开始了她乳腺外科专业技术的修炼旅途。

起初,张淑群还是一个青涩的住院医师,每日都要面对值夜班、没有尽头的换药、写病历以及突发的急诊手术。“刚来医院那两年真的太辛苦,我一度累到想要放弃从医。是我的老师和患者让我逐渐对这份工作产生了热爱。”张淑群告诉华商报记者,她的老师是肿瘤科的两位开拓者——石治安教授和薛兴欢教授,每每看到前辈对待患者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换来患者对医生的极度信任和尊重,都让她重新学会什么是匠人精神。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救人,还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健康。张淑群在迅速学会乳腺癌的改良、根治等传统治法后,将视线转向乳腺癌切除手术后的乳房再造。她专程前往意大利米兰学习乳房再造手术,成为国内第一批掌握此项技术的医生。

在她看来,既然选择了研究乳腺疾病,那就要从女性患者的心理出发,感同身受地为患者治疗。而学习乳房再造术是为了在医治好患者后,让她们更有尊严地活下去,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除了不断学习临床技能,张淑群还继承了前辈们医者仁心处处为患者着想的传统,她把电话和微信留给患者,24小时不断电,常常半夜接患者电话、答疑解问,“曾经有一次,凌晨4点一位患者给我打电话,问明天我是否上门诊,这种事也习惯了。”张淑群说,因为医生职责不是给患者看完病就完了,回家怎么用药,哪些药物有什么副作用,术后有什么注意事项,都是医生必须担起的责任。

当患者需要时,医生就要义不容辞为患者解答,这同时也考验医生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细节是否熟记于心。直至今日,作为团队领导者的张淑群也对年轻医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必须给患者留下电话或微信,做到有问必答。



患者的健康和尊严带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说起职业成就感,对于医生来说,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并目送患者健康离院就是最大的成就感。“8年前我接诊过一位70岁的高龄患者,这位患者因为有些胖,手术后出现脂肪液化的问题,我就每天趴着给她换药,清理渗出的液体。直至现在,她还会定期来复诊,经常拥抱着我说,我是比她女儿还亲的人。”张淑群说到这里,眼泪涌了出来。

眼泪并不是因为张淑群内心柔软感性,而是目睹无数乳腺疾病患者的脆弱与艰难后不禁落泪。2020年中国新增乳腺癌患者超45万人,这其中只有22%的患者可以保留乳房,这意味着大约有35万名患者都要面临女性性征器官的缺失。

切除乳腺后患者心理压力极大,在2016年张淑群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后,她下定决心要搭建一支乳腺团队的新系统:大力培养新人学习乳房再造,并邀请医院烧伤整形中心医生做技术指导。

回忆发展乳房重建项目初期,张淑群说:“那几年只要北京、上海有乳房再造的培训课程,我都会安排8-10位年轻医生外出学习,而其他医院最多只有两位医生前往。”

5年后的今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肿瘤团队已经完成了自体组织移植再造术、腔镜下乳房再造术、假体植入等手术的深度学习,并让这些手术成为常规手术。张淑群带领着这个曾在乳房再造方面几乎为零的团队,成为西北五省进行乳房再造术最多的医院。

回望从医的27年历程,在张淑群看来,医者需要奉献,肩负起所有患者的治疗全程;管理者需要开拓与激励,为年轻医生树立榜样,不断探索医学的奥秘、发掘年轻人的潜能,并给予学习机会和适当奖励。以患者的健康为标尺,以团队的凝聚力为核心,铸造大国医疗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