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二院 > 正文

新闻中心

媒体二院

一点资讯:生命幕后的侦察“英雄”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 杨军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2021年8月30日,一点资讯专访我院病理科主任杨军,题为:《生命幕后的侦察“英雄”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 杨军

新闻链接:https://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X7blety?share_count=3

333.jpg

病理医生,有人称他们是“医生中的医生”,更有人称他们是医院里判决生死的“法官”。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有这样一位“法官”,他的桌上总是堆着一盒又一盒的切片,一沓又一沓的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和病理鉴定工具是他手中的放大镜,从患者的大量信息中抽丝剥茧,最终确定致病“真凶”,一纸病理诊断更是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杨军

 

从医二十七载做生命的侦察判官

1994年,杨军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病理医师,一直从事着临床病理诊断、分子诊断及转化医学研究工作。二十七年来,他一头钻进那枯燥无味的病理标本中,剖析各种组织的变化,他的勤奋和刻苦,使他很快成为陕西省医界精通病理专业的行家里手。

杨军主任坦言,病理科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在医学系统本科教育阶段,没有临床病理专业,真正从事了这个学科后,都是从零开始。病理医师是一个艰辛的职业,每一个合格的病理医生必须在切片堆中成长,必须在不断学习更新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读片积累,病理科工作看似平静,却非常精细、专业、繁琐,需要耐心、细致,需要沉得住气、坐得住。

从事专业近三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对每一份病理标本的解读、严格书写每一份病理诊断报告。病理诊断报告直接决定着患者手术范围和治疗方向,对病人来说,犹如生死判决书,来不得半点误差。杨军主任认为,病理医生有点像侦探,都要求心细如发,见微知著,从患者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最终确定致病“真凶”。

 

病理学,不仅仅是显微镜

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患上身上发现一块肿块是不是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后续如何治疗?这都需要病理学诊断。尤其在肿瘤诊断中,病理学的存在宛如医院的“终审法官”病理科的诊断水平也反映一个医院的整体诊断水平,病理报告被称为医学的“金标准”,也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预防的有力依据。因此,病理医生既是临床医生的前哨,也是稳居幕后的指战员。

病理科所有的工作都会涉及到真正的器质性疾病诊断,是长期针对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肝癌、或是身体皮肤、内脏脏器肿块等标本,在临床医生取样完毕后,病理科医生再进行组织的学诊断。除此之外,还会进行分子诊断,做跟治疗相关的分子靶标,来检测临床中个性化的用药问题。

杨军主任告诉我们,目前病理处理的流程比较规范,简单来说,就是在样本取材后,会浸入到福X马林固定液中,通过足够的时间固定,用化学试剂置换出组织里的水分而置换出来的空间用石蜡渗透,在细胞保持原有形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切片和染色处理。在组织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十几种程序,处理完后通过好几级医生进行阅片、复核、签发报告、层层把关。

让形态指引诊断方向,用证据来说话。可以说,病理学科是依赖于训练有素和有经验的病理医师通过复杂脑力劳动的成果,是隐蔽于“幕后”的“侦查英雄”。

 

医研并举,科研建设迈出新步伐

作为学科带头人,杨军主任对病理学术研究倾注了很大精力。在担任二附院病理科主任外,还兼任中国生物医药协会生物组织样本库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样本库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理事、陕西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临床病理委员会委员及多家杂志的审稿专家。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专利13项(转化2项),发表论文80余篇。

作为我国最早开始组织芯片研究者之一,他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组织芯片领域的专利,并率先成功研制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T-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研发了适用于病理取材的双排病理取材刀,均已实现转化。

对此,杨军主任坦言,团队最早做组织芯片时初衷是想要将繁琐的临床检测环节便捷化,原先一张切片只能染一个指标、一个组织样本,他就思考是否能把这些样本集中在一张切片上?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慢慢形成组织级别的概念后,就开始着手制作病理取材仪器。病理取材刀通俗来理解,就是在刀柄前端设置两只平行刀片槽,安装两只刀片,将把囊壁样的组织用双排的刀进行切割成固定的形状,明显提高取材效率及质量,同时保留普通手术刀功能。

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带瘤生存和复发转移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产生胸水、腹水等症状。由于受积液干扰,影像学检查难以找到原发灶,也难以通过内镜活检、体外穿刺及手术切除等途径获得组织标本。

胸、腹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判断良、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所以胸腹水中的脱落细胞就成了非常珍贵的标本,传统的细胞学涂片由于缺少组织学结构,且易受细胞蜕变等各种因素影响;此外,对于恶性肿瘤的来源仅从细胞学涂片上也很难判断,这便给病理医师的诊断带来了困扰。

恰逢其时,杨军主任和科研团队研发出了细胞蜡块的自动制备,将送检的胸腹水通过病理技术流程的处理,将脱落细胞样品离心,高度浓缩后用固定剂固定,制作成细胞学常规蜡块,将其细胞成分保存在蜡块中,从而切片进行常规显微镜下诊断,可有效固定样本中的几乎所有的细胞,防止细胞的浪费,判别细胞的性质、类型,提高了病理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及准确率,达到较为精准的肿瘤细胞诊断。

几十年来,杨军主任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科研能力,在病理诊断领域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对此,他却谦和的说到:“医学探索其实没有那么高深,就是为了解决日常会面临的问题,将繁琐便捷化。很多科研一旦脱离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失去临床价值时,便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所以在做临床研究的时候,选题和方向都应该是奔着解决临床问题而去,这种研究的生命力才会更强一点。”


精医为民 以坚守与热爱服务生命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始建于1937年,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北平医学院内迁西安人员组建而成,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病理学科。2017年开设西北地区首家疑难病理门诊,主动将病理检查服务平台延伸至门诊一线。目前,医院病理科医师团队共60人。

据了解,病理科在开展常规病理学检查、手术中冷冻切片快速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等常规检查项目之外,还开展了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病例二代测序、液基细胞学、细胞蜡块检查和全自动细胞DNA含量检测等特色项目。

杨军主任表示,步入精准医学时代,病理学诊断也深入到分子水平,科室每周会组织医护人员集中学习三次,持续更新科室人员知识结构,希望借着分子病理的发展,尽全力将病理学科往前推进。同时希望病理学科通过对血液肿瘤、呼吸肿瘤、乳腺肿瘤等疾病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亚专科,为现有病人提供更好的诊断服务。

为了自己钟爱的病理事业,杨军主任以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一钻就是几十年,默默站在背后,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平凡的岗位上竖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他和科室的同事们在坚守着、跋涉着,期盼着病理学科的未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