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华商报》C11版:将弯曲的脊椎打断重新排列 13岁“罗锅”女孩得以亭亭玉立
2016年8月24日《华商报》C11版:将弯曲的脊椎打断重新排列 13岁“罗锅”女孩得以亭亭玉立
阅读地址:http://ehsb.hsw.cn/shtml/hsb/20160824/608269.shtml
将弯曲的脊椎打断重新排列
13岁“罗锅”女孩得以“亭亭玉立”
清宫剧《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是一个大驼背,人称刘罗锅。如果刘罗锅活在当下,通过脊柱矫形技术,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挺直腰杆。去年,西安交大二附院骨二科(脊柱外科),收治了一名罕见的极重度“罗锅”女孩婷婷,并通过高难度的“全脊椎截骨矫形术”,为婷婷去掉了背上的大“罗锅”。
女孩背着“大罗锅”
治疗难度和风险极大
婷婷去年13岁。10多年前,家人发现她脊柱向侧后方弯曲,并不断加重,背部逐渐出现了一个“罗锅”,比电视剧里刘罗锅的“罗锅”还大。西安交大二附院骨二科贺西京教授、李浩鹏主任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详细讨论了婷婷的病情。
“轻微的驼背,通过佩戴像背背佳一样的支具就可以逐渐矫正过来。再严重一点的,通过手术,在脊柱侧弯部位钉一些专用的钉棒,也可以将弯曲的脊柱逐渐扭直。”该院骨二科主任李浩鹏介绍说,但婷婷的整个脊柱向外成角超过了160度,严重畸形。
这种脊柱侧弯大于90度的严重“罗锅”,一般需要施行脊柱截骨矫形术。但婷婷的“罗锅”太大,且导致脊椎旁肌肉僵硬,胸廓畸形,心肺功能严重受影响。如果直接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专家们经过严密讨论,最终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牵引,将弯曲礓硬的脊体牵长、拉软,为手术矫形做好准备,然后再施行手术。
头顶、大腿上安“装置”
将弯曲的脊柱稍微拉直
医生给婷婷采用“头颅及双下肢骨牵引术”:在婷婷头顶装一个“金属颅骨牵引架环”向上牵引,然后,在双侧膝关节外上方的胫骨踝上,打上骨科专用的固定材料“克氏针”向下牵引。通过向上、向下的两个拉力,将弯曲的脊柱稍微拉直。
牵引持续两周,婷婷基本是被固定在床上。两周后,婷婷胸廓畸形、椎旁肌肉僵硬等得到了较大改善。牵引结束后,开始准备手术。
为了降低风险,专家们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个跟婷婷的脊柱一模一样的“脊柱畸形模型”,通过模型详细探讨、细致测量,制定手术方案,还在模型上先练了一遍手。
手术风险很大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严重后遗症
2015年8月18日,贺西京教授、李浩鹏主任亲自主刀,并邀请有丰富麻醉经验的李有才教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为婷婷施行了“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手术听起来非常简单:将弯曲的脊椎,用磨钻、钳子等骨科手术工具,一节节地打断、截骨,然后再人工重新排列,最后用钛合金“脊椎钉”固定起来。但其实风险和难度极大。“手术的范围是从脖子到腰下段的整个脊柱全段,范围很大,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李浩鹏说,脊柱里走行着脊髓、血管和神经,脊髓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神经线”,一旦损伤,就会出现终身瘫痪、双腿丧失运动和感觉,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后遗症。
而术中截骨时,脊髓要完成近120度的变位,极易受到损伤,引起截瘫。为了确保脊髓不被损伤,手术中应用了“电生理监测”仪器,及时监测神经传导速度,判定神经功能。手术中,“电生理监测”仪器曾多次报警,医生们及时调整操作,确保了手术的安全进行。
另外,将脊椎重新排列后,固定时,因为脊椎畸形严重,完全要靠医生的经验探索,最终专家们在婷婷的脊椎上成功钉了16个钛合金“脊椎钉”,这些“脊椎钉”日后不需要拆除,也不会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和健康。
术后畸形显著改善
“罗锅”应早发现早治疗
经过近10小时紧张、细致的手术,成功矫正脊柱畸形约120度,术后婷婷已可平卧,背部的“罗锅”畸形显著改善,双下肢感觉、运动良好,可以自解小便,身高也由术前的130cm增加到142cm。家人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李浩鹏提醒,脊柱侧弯也就是俗称的驼背、“罗锅”,较轻的驼背,一般是由日常姿势不良导致的,而像婷婷这样的严重脊柱畸形,大多病因不明,部分是由于基因缺陷或母体孕期遭受某些病毒感染引发的。但不管是哪种驼背和“罗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拖得越久,治疗难度越大,效果也会打折扣,还会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并影响心肺的发育,进而影响心肺功能,导致胸闷气短、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华商报记者 卢红曼 图